资讯中心
全球优秀汽车制造商
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
均胜电子新设新能源研究院 推进车端+储能端双业务驱动
2021-08-12

新能源高校交流1 官网使用.jpg

近日国家有关会议要求,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同期,美国也发布新能源汽车刺激计划。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本成形,但在新能源领域能源侧、动力侧仍具有较大潜力,“双碳”新形势下融合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大有可为。今年上半年,均胜电子新设立新能源研究院,未来将整合均胜全球研发资源,形成“新能源汽车+储能”双业务驱动态势,为全球“双碳”未来贡献“均胜能量”。

技术链秣马厉兵 构建关键技术供给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此前明确,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高集成电驱等技术将是未来创新研发布局的重点,需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具体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端,均胜电子近年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领域颇有建树,已成为宝马、奔驰、大众等车企的BMS供应商。同时,均胜电子将以均胜新能源研究院为主体,面向国内客户优化流程体系,积极对接并响应国内市场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内循环”。

在新能源电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中,均胜电子的创新探索从未停止,且全球订单数量也持续增厚。作为大众中国区BMS供应商,均胜电子将持续为其提供新能源电控产品。这些产品具备高精度参数监测、荷电状态估计和电芯均衡三大功能,在保障动力电池安全和提高电池寿命等方面处于业内领先地位。目前,均胜电子已具备12V、48V、400V、800V等全电压系统的BMS研发与制造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车规级产品。

电化学储能1 网络图片 官网使用.jpg

研究院加速转化 力促产-学-研良性循环

除了在新型智能电池以及适配的电控产品等方面积极创新,均胜电子还将牵手高校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超级快充等功率电子研发。2021年1月以来,均胜新能源研究院加强了与上海、浙江、福建和黑龙江等省、市有关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育合作,与知名高校开展多场合作交流会。目前,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如高集成多合一功率电子产品等。

总体而言,依托新能源研究院,均胜电子将进一步开展电控技术创新研发,健全知识产权体系,强化均胜在新能源汽车电控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同步推进区域电化学储能业务,从关键零部件辐射到产品,实现“车端+储能端”的新能源业务布局。短期内,以研究院为核心,基于中国、德国和瑞典等地的研发力量和制造基地,均胜电子将继续加大对技术储备、高端人才和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DCDC转换器44 官网使用.jpg

“双碳”助力转型 全球新能源景气度渐高

目前,中国正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并将推出“1+N”政策体系,从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加速转型与创新。同时,近期部委及地方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新能源+储能”项目的落地正步入快车道。从能源、交通等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已处于发展机遇期,主流车企、造车新势力、电池包厂等纷纷加速中国市场新品布局进程,均胜电子作为关键技术供应商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毋庸置疑,“碳达峰”政策面影响深远,新能源汽车接受度日渐提高,其市场驱动力明显加强。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20万辆,均同比增长200%,同时6月纯电动销量、插电式混合动力产销均刷新历史记录。据预测,中国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有望达到25%,到2030年突破50%的潜力较大。随着市场景气指数提升,新能源领域将催生更多场景需求,也将带动新能源产业链及全域技术体系构建。

全球范围内,行业“电动为先”转变为“全面电动”渐成共识。近日,美国表示将于2030年实现境内一半新售汽车为可“零排放”汽车,而且早前有关提案中还明确美国对电动车行业的补贴将持续至渗透率达到50%。而欧洲新能源车市向好,2020年多国发布购车补贴政策,汽车制造业重心基本转至新能源车型。事实上,“碳中和”目标正有力地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并将促进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

全球汽车智能与安全科技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