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合作-实现双赢
普瑞与均胜电子
为何说普瑞与其中国母公司均胜电子的结合是一次双赢的联姻?普瑞与均胜的合作进展如何?双方共同的目标又是什么?
四年前,中国民企均胜收购了德国老牌企业普瑞。在两年前召开的第17届路德维希堡汽车电子大会上,普瑞总裁Roesnick博士宣布中德企业之间已成功建立起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其实,早在收购之初Roesnick博士就深信普瑞必将从中受益。带着好奇之心,《汽车电子》杂志社记者专程赴宁波走访了均胜电子。访问期间,中德双方和谐而融洽的企业关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若想了解普瑞对它的新股东的评价为何如此之高,就必须亲自前往中国与王剑峰先生见上一面。他和他的家族持有均胜投资集团95%的股份。初见王剑峰时,他给人的感觉是温和儒雅、谦恭有礼,言谈举止毫无新富豪的娇纵傲慢。他在2004年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并让企业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经历了一场裂变,2014年,公司的销售额已增长至10亿欧元,员工人数达到7000余名。
“以诚信为本”
“均胜是一家中国企业,因此我们对于如何服务于中国的市场和客户了如指掌”,王剑峰先生说道。“我们在协助普瑞顺畅地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还在生产厂房、机器设备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支持。”他认为,德国普瑞的管理层掌握了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上成功运作的经验,Michael Roesnick博士和Christoph Hummel先生有能力将均胜的拳头产品打入欧美腹地。此外,令王剑峰先生无比欣慰的是,不仅被收购公司的管理团队中无一人跳槽,而且德国公司 - 普瑞,内饰专家群英(高端内饰功能件制造商)和安贝格的自动化专家IMA - 还增聘了大量员工。王剑峰一向坚持“以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
“客户在哪儿,研发就应该在哪儿”,王剑峰先生继续说道。“由于高端车细分市场是我们的目标市场,依托普瑞在巴特诺伊施塔特强大的研发优势,我们未来仍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样,我们在获取最新信息的同时又能向客户提供最佳服务。”
如今,大批量生产模式在到了像罗马尼亚、墨西哥或者中国这些工资成本低廉的国家已十分普及。鉴于这些地区逐步攀高的劳动力成本,普瑞的自动化部门做出了并购安贝格的IMA自动化公司的决定。“依托国际领先的装配系统和生产线技术,新出炉的自动化专家普瑞IMA自动化-PIA-将向中国自动化市场发起猛攻。中国的第12个五年规划制定了开发高端生产设备的目标 - 我们要通过PIA中国实现上述目标。” 谈到均胜的未来发展计划,王剑峰说道:“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寻求进入车联网与远程信息处理技术市场的机会。” 均胜正在探索更安全、更节能、更智能化的行车解决方案。他将车载紧急呼叫系统(eCall)视为上述领域的应用典范。均胜将采取战略并购策略扩展现有业务并获取新技术,比如并购一家专门从事车联网软件开发的公司 - 在目标企业的选择上,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公司会更受青睐。
王剑峰先生认为,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公司将紧跟时代步伐向汽车制造业持续注入新活力。 (作者:Alfred Vollmer)
前程无忧
2011年,普瑞集团被来自中国的汽车企业均胜电子收购。并购后的这段时间内都发生了些什么?我们就以下三方面:生产网点、产品质量标准和在全球汽车市场中未来的发展前景采访了这家汽车配件供应商。
当在2011年传出德国的普瑞集团被其中国私营汽车配件供应商及合资企业合作伙伴均胜电子正式收购时,汽车行业对此忧喜参半。其中不乏一些质疑的声音:德国汽车电子的行业领军者将会从此销声匿迹吗?中国的大股东会将产能全部移至中国吗?尽管企业负责人郑重声明收购后的“普瑞还是普瑞”,可是这一切能否经得起时间之河的洗涤与消磨呢?事实证明,普瑞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诚如普瑞总裁Michael Roesnick博士与均胜电子董事长王剑峰先生先前所言,巴特诺伊施塔特总部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招聘就是最好例证。不仅如此:于2010年始建于宁波 - 上海以南250公里处 - 的生产基地也采用了总部巴特诺伊施塔特的统一质量标准; 此处生产制造的产品被输送到亚洲和美洲。
恰逢良机,记者前往当地亲眼鉴证了这项工期为三年的建设成果。在均胜电子总部院内,普瑞中国17000 m2 的办公大楼以崭新面目全新亮相。
目前,一同在此落户的还有2011年被收购的子公司普瑞IMA自动化(PIA)。PIA的新厂区将于明年建成,建成后生产面积将达30.000 m2。
在普瑞全球4200名员工中有362名在宁波参与以下产品的生产制造:汽车内饰操作面板的人机界面组件、中控台、空调控制元件、方向盘多功能开关和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此外,普瑞的产品领域也覆盖了农业商用车的组合仪表及PIA自动化生产线。尽管公司的研发总部依旧在巴特诺伊施塔特,但在中国建厂的初衷不仅仅只是扩大产能。普瑞在亚洲和美洲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利于节约物流成本,这项指标在供应商选择决策中比质量更为关键。
双赢的局面
过去的三年,企业在来自德国的企业和项目负责人的控管下运营。如今,普瑞将逐步地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中国的干部职工。此举进一步表明了企业高管对中国分公司的信任。这项措施今后也将陆续推广至葡萄牙、美国、墨西哥和罗马尼亚各工厂。除了普瑞,母公司均胜电子也从始于2010年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受益匪浅。企业一把手 - 王剑峰先生 - 身为私营企业家的他在2004年开始创办自己的汽车电子事业。宁波均胜的主要产品有:发动机舱塑料组件、风窗洗涤系统、出风口和车外后视镜。“普瑞将协助均胜进入欧美市场。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局面”,王剑峰先生说道。由于普瑞和均胜的产品不具有重叠性,在进行新业务洽谈时可以实施产品组合策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均胜也为普瑞开启了一扇成功之门。“作为股东,我们帮助普瑞获得进入中国汽车配件市场的机会。此外,我们还在行政支持、场地、设备和机器方面给予支持。管理团队成员Roesnick博士和Christoph Hummel先生恳请我们在德国和北美基地的研发工作上给予经济援助。我们与普瑞共同设计并实施全球生产策略。”
重要的是,王剑峰对欧洲的生产基地丝毫不敢懈怠。通过在巴特诺伊施塔特总部引进100多名各类人才并拨款一千一百万欧元用于规划建设全新研发中心,在德国研发基地达到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和活力。他在这里尤其看到了未来向公司引入下一批高素质人才的机遇,然而要引入这些人才 -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 仅靠中国单方是无法完成的。到目前为止,许多员工已经通过交流项目获得了了解国外市场的机会。
研发是关键
研发的关键在于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今后,我们仍将焦点投向汽车人机界面和电动交通。在当前汽车资讯娱乐市场发展趋势呈指数上升的形势下,普瑞凭借自己在操作解决方案领域的专业技术有望在此大显身手。普瑞在按键、控制旋钮和显示屏解决方案领域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可针对不同档次的车型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普瑞为全新奥迪Q7开发了一款多媒体人机界面系统“All-in-touch”。这款产品采用了一块玻璃材质的触控面板并集成了触觉、听觉反馈功能。这款产品开发历时多年,彰显公司在高端车领域技术研发的顶尖实力。未来,采用尖端科技将成为推动集团发展的主导力量。中期,OLED显示技术将会逐渐被运用到中控台显示器及黑色面板的开发中。研发人员已完成柔性显示技术开发计划的制定。
在普瑞及其企业领导人踏上东方神州这片热土后,转眼间已经硕果累累。企业未来的发展前程似锦,将在国际范围内继续扩大业务网络并招贤纳士。普瑞欲利用德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获得竞争优势。均胜老板王剑峰当初也是出于这种考虑。这位私营企业家计划在继普瑞,PIA和群英之后将并购目标瞄准以下领域:车联网、远程信息处理技术、软件和通信技术。我们将拭目以待!
采访Michael Roesnick 博士,普瑞
您认为在前投资方DBAG那里是否也能获得如今的增长和所需资金?
我们的投资方帮助我们完成了产品和业务网络两方面的国际化投资。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我们获得了扩建美国、墨西哥和罗马尼亚生产基地所需的资金。可是投资方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考虑的是,如果要花五年的时间收回投资成本,那么是否值得投资。按照当今企业的发展速度,我们当时是不可能这么做的。但是,尽管这样,总体来说DBAG仍是我们良好的合做伙伴,双方的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您如何看待行业竞争?您认为均胜的存在对此会产生有利影响吗?
均胜的存在没有影响我们在客户心中的市场地位。我们现在可以做许多以前由于投资者手中自有资本短缺而无法做到的事情。现在,我们的自有资本率已经达到了稳固的40%。融资方面变得容易许多,从各个生产基地具体业务运营方面来看却未发生任何变化。
如果有一家中国公司对德国企业表明收购意向,您对德国企业会提出什么建议?
尽早沟通并取得信任。一项决定的做出看似容易,但更大程度上却取决于个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缺乏信任基础的合作必将导致失败。( 来源:德国《汽车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