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对浙江制造业进行了一次突击考试。近期,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疫情在给浙江制造业带来较大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倒逼制造业企业加大技改力度,不少企业危中寻机主动提升智能化水平。仅在温州乐清,截至当前,技改备案立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就达到去年全年的1.6倍。
在这场考试中,浙江制造业企业究竟会如何答卷?疫情下的浙江制造“众生相”,或许能给我们更多启示。
这段时间,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均胜电子”)应急口罩生产项目的负责人徐刚一天到晚不停接电话,其中九成以上是要口罩。“现在国内订单稳住了,国外订单增长很快,本周将出口500万只口罩。”他介绍,3月中旬以来,公司已陆续向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欧洲国家出口超过300万只口罩。
从疫情初的“一罩难求”到如今的平稳供应,且有盈余出口,徐刚亲历的这一切,背后实则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浙江自救大片。抗疫之初,正值春节,浙江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服产量基本为零。仅用1个多月时间,浙江就扭转了医疗防护物资供应难的局面,这背后,一批冲在一线的浙江智能制造企业表现可圈可点。
疫情中,借助兄弟公司均普智能全球领先的工业自动化设计和制造能力,全球汽车零部件商均胜电子“转身”生产口罩。在1个月的时间里,它们先是火速“复活”了2条“沉睡”近10年的口罩生产线,后又迅速自研自产数十条口罩生产线,目前共投入9条线日产口罩近70万只。
“起初我们只是为了满足企业自身防疫需要,后来看到全社会面临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我们刚好有这方面的技术优势,就顺势而为了。”均胜电子副董事长朱雪松介绍,汽车工业是目前涉及零部件最多、产业链最长、离散程度最高且标准化最彻底的行业,企业多年的标准大工业基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们将自身制造能力和全国软件百强两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从图纸设计到原型大样机均是自主研发,在口罩机零部件紧缺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设计,减少零部件使用量。目前,自产口罩机的订单纷至沓来,口罩产量也屡破新高。
这样的故事还在浙江各地上演。
在金华,过去一个多月来,浙江硕和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正经历着创业以来最开心也最艰难的日子。公司技术团队用15天时间,帮助市内5家口罩企业产能提升20倍,从日产3万只到60万只。
尽管如此,本地口罩产量依然跟不上需求、口罩机又“一机难求”,“硕和”迅速成立“医用普通口罩全自动设备研制小组”,用时17天,首条自主研发的口罩机就下线了。如今,“硕和”首批10条口罩生产线日产量已达100万只,第二批15条生产线正在加紧制造组装,预计4月初投入生产。
在温岭,常年研发生产工具磨床和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的北平机床有限公司,也加入口罩机研制的队伍中。用时不到一个月,其研发出两种型号的柔性口罩生产线,日产量分别可达10万只和80万只。
数据显示,3月份,浙江重点口罩机生产企业产能和产量分别达到400台和350台。据不完全统计,2月份这两个数据分别是26台和6台。由此可见浙江制造反应之迅捷。
智造“新秀”纷纷加入,省内口罩生产企业随之扩容,口罩产量持续攀升。与此同时,一度四处求购口罩的浙江老百姓也发现,如今各大网络平台、药店基本都能顺利买到口罩。
“扭转困局的背后,浙江智能制造功劳不小。而它们之所以能迅速‘转身’,不是凑巧,背后实则为浙江制造之变。”省经信厅投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2年浙江开始推动“机器换人”,到2018年启动智能化改造提升,这些年持续不断地推动制造升级,大批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提升的专业团队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疫情突然袭击,尤其在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这些经验得以迅速转化为扩大防疫物资产能的“利器”,帮助浙江实现“智”救。